语文天地:高中版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厅
国际刊号:1007-8665
国内刊号:23-1367/G4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20487 人次
 
    本刊论文
试探普通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之策略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教会学生阅读是“大语文教学观的要求”,它不仅能够展现出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形式,更是培养真正意义上的“人”必不可少的方法渠道。 
  一、增强主动阅读的意识 
  班杜拉重视人类所具有的“期待”的功能,认为期待是知识与行为的中介,是行为的决定因素,他进一步把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是某种行为导致某种结果的个人预测;效能期待是个人对自己能否顺利地进行某种行为以产生一定结果的自信。他把知觉到的效能期待称为“自我效能感”。 
  (一)在积累中增加效能感 
  在普通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阅读的自我效能感很低,阅读也多处于被动阅读的状态。因而他们常常懒洋洋地阅读,懒洋洋地听讲,没有主动阅读并主动积累的习惯。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积累的习惯,并给予其适当的任务压力,比如让学生从高一开始就准备一个“积累本”,并采用定期检查的方式,让他们慢慢养成积累的习惯,进而在积累中逐渐地丰富知识,在理解阅读文本和鉴赏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尝到积累的甜头,渐渐地增强语文阅读的自我效能感。 
  (二)引导学生设置适当的目标期望 
  语文教师要给学生设置适当的目标,帮助他们制订具体可行的、近期的学习目标,使得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较轻松地完成任务。这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尤其突出。文言文学习目标的制订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业水平,避免对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因为学生付出了很多努力也难以达到目标,不仅不利于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还会加深学生的心理挫败感。 
  只有那些具体的、近期的学习目标才能让学生比较容易地观察到阅读学习上所取得的进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培养和提高效能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持续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文是一种精神享受,而不是一种精神折磨。而学习自我效能的增强反过来又促使学生为自己设定更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会不断地提高。 
  二、阅读教学中的“以问题探讨为引导”的策略 
  (一)不惧怕出错的意识 
  培养问题意识之前,首先要解放思想,无所顾虑。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才会有点拨、引导、解惑,才会有教育的敏感、机智。对于学生来说,好奇心是第一要素。允许学生提问,哪怕问得不妥,问得幼稚,也可以用适当的方式去点拨他们,维护他们的自尊心。爱因斯坦说,让学生永远有“神圣的好奇心”,而“神圣的好奇心”有两大敌人,一是习惯,二是功利心。突破旧习惯的束缚,摒弃功利之心,让好奇心在“出错”中发出神圣的光彩,那么,人文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和体现。 
  (二)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 
  自主学习中的“提问”是衡量学生是否积极思索的重要标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新的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和要害。”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教育界一直在倡导一种观点:一个好老师就应当在课堂上解决问题,把所教的内容“讲深讲透”,不给学生课后留下疑问,让学生提不出问题。郑板桥在《随猎诗草·花间堂诗草跋》中说:“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郑板桥集》)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他是主张学与问相互联系的。 
  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应提倡让学生在自主预习的前提下,写下自己所遇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困惑,而语文教师则要根据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所提的问题,有针对地进行师生互动,共同解决。这样,既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保护了他们提问的热情,同时又使得学生的主体性更为突出,文言文的教学更有效。 
  (三)教师问题激趣,领悟阅读文本深层内涵 
  恰当的提问可以增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减少对自身能力的担忧。在程度不齐的班级里,要用自然的见解、通俗的语言表述问题,调整词汇和句子结构以符合学生的语言和阅读水平。当然,问题能启发学生踊跃回答的两个基本要求是设计好有目的的问题,并且使问题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 
  记得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在上《谏太宗十思疏》时,由读入手,通过读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基本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以“请同学们对录音的诵读和我的诵读作一个比较和评价,说说你认为谁读得更好?”“大家能说说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吗?”“比较我和录音的诵读,还有一个重大的不同,就是我们读的文本有很大的区别。这里的区别有很多是细微的,有的是较大的。比较明显的是资料上删了许多句子,而教科书上则保留了这些句子。预习时已经让同学们标注出这些不同的地方。现在我想听听同学们的意见,你们觉得,这些句子是有好还是没有好?思考的依据是什么呢?”三个问题,在比较中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在比较中掌握文本的诵读要领,在比较中体会文本的思想内涵。 
  最后黄老师以“文章中的许多话对同学们也一定很有启发。如果请大家也从文章里摘取一个句子作为自勉的话,或者作为赠言送给别人,你会选哪一个句子呢?”这个问题收尾,把语言积累和文本理解、情感价值观教育融为一体。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语文天地:高中版》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语文天地:高中版》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